2025上海抗癌协会最新推荐:癌症怎么预防复发转移、怎么做康复、怎么用抗癌疫苗,一次全说清
对癌症患者而言,治疗后的每一次复查都像一场“考验”,“复发”与“转移”更是治疗后最令人担忧的情况,堪称让无数患者揪心的“雷区”。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明确:近一半癌症可通过科学方式预防;即便属于无法预防的类型,其中也有一半能借助早期筛查发现并治愈。
而在肿瘤治疗中,早诊早治正是关键——上海市抗癌协会就分享过一则典型病例:2024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徐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开展“风险评估+健康科普+精准筛查”三位一体癌症防治服务时,成功发现一对七旬老年夫妻均罹患早期大肠癌。得益于及时筛查与规范治疗,两位老人通过手术已完全康复,无需后续化疗。
那么,普通人该如何实现癌症早期诊治,又如何将癌症复发转移风险降到最低?2025年4月,上海市抗癌协会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5版)》(以下简称《2025版推荐》)给出了答案。该指南新增鼻咽癌、肾癌、子宫内膜癌的筛查与预防建议,同时修订了2024版中关于胃癌、膀胱癌、口腔癌、儿童肿瘤、疫苗可预防癌症、辐射与肿瘤、肿瘤心理等内容。
关于《2025版推荐》的重点,小编将从“普通人群早发现、预防癌症”“肿瘤人群降低复发转移风险”两大维度展开介绍。因篇幅限制,相关内容将拆分为上下两篇呈现。
癌症复发与转移的本质区别
癌症的核心特征是癌细胞失控增殖与扩散,复发和转移虽均源于此特性,却存在本质差异,具体可从定义与表现两方面明确区分:
癌症复发:原发部位的"卷土重来"
癌症经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后,若在原发部位或邻近组织再次出现癌细胞并形成新肿瘤,即为复发。复发癌细胞的病理类型通常与原发肿瘤一致,且未扩散至远处器官。例如肺癌在肺部原发处再次形成肿瘤、乳腺癌在乳腺及周边区域复发,均属于此类情况。
癌症转移:癌细胞的"远处侵袭"
癌细胞脱离原发肿瘤后,会通过血液、淋巴系统等途径扩散至身体其他远处器官,并在新部位定植、增殖形成继发肿瘤(即“转移灶”),这一过程称为转移。转移的癌细胞本质是原发肿瘤的“扩散版”,其侵袭性与生存能力更强。比如肺癌细胞扩散至脑、骨形成转移灶,乳腺癌细胞转移至肝、肺并引发新肿瘤,都属于典型的癌症转移。
癌症复发/转移的七大信号
癌症患者术后并非一劳永逸,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根据《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5版)》提示,若术后出现以下“七种信号”,可能是癌症复发或转移的预警,需及时就医复查。
1、新的肿块:在原发肿瘤治疗后,如果出现新的肿块或肿瘤,特别是在手术切除部位周围或其他身体部位,可重点关注不同原发肿瘤类型常见的复发转移和第二原发部位。
2、持续或加重的疼痛:肿瘤复发和转移可能导致原来的疼痛加重或新的疼痛出现。这可能是因为肿瘤侵犯了神经结构或压迫了周围组织。
3、疲劳和虚弱: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可以导致全身性疾病负担增加,引起患者感到持续的疲劳和虚弱。
4、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肿瘤复发和转移会导致患者食欲减退、摄食量减少,从而引起无明显原因的体重减轻。
5、呼吸困难或咳嗽:肺部肿瘤复发和转移可能导致呼吸困难、气急或咳嗽,甚至有咯血的情况。
6、骨痛或骨折:骨转移可能导致骨痛、骨折或骨质疏松,患者可能会感到骨骼部位的疼痛或不适。
7、神经功能改变:肿瘤复发和转移可能影响神经结构或压迫神经,导致神经功能改变,如运动或感觉异常、肌力减退等。
《2025版推荐》:三大常见肿瘤复发转移部位深度剖析、解锁科学预防措施
01、肺癌
常见的复发转移和第二原发部位
1.肝:肺癌转移到肝脏的情况也较为常见。
2.脑:肺癌可以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传播到脑部。
3.骨骼:肺癌也常见于骨骼的转移,特别是脊柱、骨盆、肋骨、髋关节和股骨等部位。
4.肾上腺:肺癌可以通过淋巴液或直接侵犯,导致肾上腺转移。
预防建议
1.接受规范治疗:规范治疗是预防复发和转移的第一步。一般来说,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不能手术的肺癌患者,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也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2.避免再次暴露致癌因素:吸烟是最主要的肺癌致病因素之一,应尽早戒烟。并避免二手烟、三手烟、空气污染、工业毒物等致癌因素的暴露。
3.积极管理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干预和治疗,降低肺癌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4.均衡饮食:适量摄入水果、蔬菜、全谷类食品等,远离高脂肪、高热能的食物,保持健康的体重和代谢。
5.注意预防感冒,避免感染,尽量避免导致病情恶化的各种可能。肺癌患者在外出时,要尽量戴上口罩,避免到公共场所人员密集的地方停留。
6.坚持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代谢水平。
02、结直肠癌
常见的复发转移和第二原发部位
1.肝: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结直肠癌的门静脉系统与肝脏相连,癌细胞易于入侵肝脏。
2.肺:是结直肠癌次常见的转移部位,癌细胞可通过淋巴液或血液转移到肺。
3.骨骼:结直肠癌也可转移至骨骼,尤其是脊柱、骨盆和股骨等部位。
4.腹膜:结直肠癌可通过腹腔播散等方式,形成多发性腹膜结节。
5.卵巢或子宫:女性患者可能会出现卵巢或子宫的复发或第二原发肿瘤。
6.脑: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可能会出现颅内转移。
预防建议
1.定期随访:在医师的指导下定期进行医学检查和随访,包括消化道肿瘤标志物检测等血液检查、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如出现腹胀腹痛、排气排便停止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继续接受治疗:根据医师的建议,继续接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以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3.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养成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限制红肉和加工肉的摄入,减少高糖、高盐、高脂肪及腌制食物的摄入。
4.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减少压力和焦虑,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5.戒烟戒酒:避免吸烟和大量饮酒,吸烟和饮酒会增加结直肠癌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6.锻炼身体: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维持良好的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
7.管理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和腰围,避免肥胖,肥胖可增加结直肠癌的复发和转移风险。
03、乳腺癌
常见的复发转移和第二原发部位
1.同侧或对侧乳房。
2.淋巴结:局部或远处淋巴结,包括锁骨上淋巴结等。
3.肺:是乳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表现为肺结节或肺转移灶。
4.骨:最常见的骨转移部位为脊椎、骨盆、肋骨和股骨等。
5.肝。
6.脑。
7.其他器官,如肾脏、肾上腺、卵巢等。
预防建议
1.定期随访:患者应该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定期随访。随访包括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血常规等,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2.维持规范的药物治疗: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维持规范的药物治疗是预防复发和转移最有效的手段。根据个体化的情况,医师会制订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患者应规律服药,不可擅自停药。
3.加强营养:合理的饮食和营养摄入有利于维持身体健康,加强免疫力,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4.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避免过度紧张等。
5.注重心理健康:乳腺癌患者常常面临着心理上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应该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支持,调整心态、缓解压力。
《2025版推荐》手把手教你赢回健康主动权!复盘肿瘤康复八大核心策略:从精准治疗到科学养护,筑牢生命防线
肿瘤的康复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医疗、心理、营养、运动等多个方面。
01、坚持规范有效的医疗治疗
肿瘤的康复管理首先需要进行规范的医疗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02、维持规范的药物治疗
在主要治疗结束后,根据个体化的情况,医师会制订合适的维持药物治疗方案,患者应规律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某些抗肿瘤药物,如内分泌药物需要长期使用,可以结合中医中药的应用。维持规范的药物治疗是预防复发和转移最有效的手段。
· 温馨提示 ·
在癌症治疗中,手术、放疗与化疗的核心地位不可撼动。除这三类基础治疗方式外,患者术后还可进一步选择补充治疗手段,以降低复发转移风险。
1.靶向药物维持治疗:精准抑制残留病灶
靶向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小,患者耐受性较好,适合长期使用以巩固治疗效果。对存在明确靶点的癌症患者(如HER2阳性乳腺癌、EGFR突变肺癌),治疗结束后使用靶向药物进行维持治疗,能持续抑制体内可能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转移风险。
2.免疫细胞疗法:激活免疫系统的"抗癌防线"
免疫细胞是人体天然的“抗癌卫士”,但癌症患者的免疫细胞常存在功能受损或数量不足的问题。而免疫细胞疗法(包括CAR-T、TCR-T、TIL、NK、CAR-NK、γδT细胞疗法等),号称为身体“定制抗癌军团”,通过体外激活、扩增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再回输体内增强抗癌能力,成为预防复发转移的新选择。
03、定期随访
在肿瘤治疗的全过程中,定期随访,评估自身的状况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可以及时评估肿瘤治疗的效果,对可能出现的复发转移早诊断、早治疗。
除了定期随访外,《2025版推荐》还特别提到了“癌症早期筛查”内容,明确指出筛查可以在早期发现某些癌症及癌前期病变,从而及早开始更好、更有效的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有效降低癌症的死亡风险。
▼一般女性癌症筛查推荐时间表
▼一般男性癌症筛查推荐时间表
注:以上筛查建议的对象是一般风险的人群,如果具有一项及以上高危风险,需遵医嘱意见进行筛查。
04、合理营养
良好的营养对于肿瘤康复至关重要。建议遵循医师或营养师的建议,保持均衡饮食,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康复能力。日常的饮食要合理搭配,科学烹饪,量度适宜。
· 温馨提示 ·
肿瘤患者尤其是晚期肿瘤患者,可能因癌症本身、或抗肿瘤治疗(如手术、放化疗)等因素,影响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轻则出现食欲不振等厌食表现,重则可能影响机体免疫力、无法耐受放化疗等,从而增加肿瘤复发或转移风险。因此,肿瘤患者应在抗癌过程中及癌症治疗后,积极调理饮食,适当补充益生菌、维生素、益生元、微量元素等某些特定的营养物质,从而有助于改善临床结局,使患者能更好的耐受其他治疗。
1.益生菌:益生菌是一类“活的、非病原性微生物”,可在适量情况下,为其宿主提供多种有益影响。既往多项研究发现,益生菌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肾癌等多款癌种的预后,具有积极的效果;而且有助于降低放化疗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益生元:益生元是一类不被宿主消化吸收,但却能被肠道内有益菌种分解吸收的有机物,常见包括双歧因子、人参多糖、膳食纤维等。研究显示,益生元可改善宿主健康、促进益生菌的生长繁殖;同时,促进肠道菌群代谢,转变至有利于抗癌治疗方向,从而有助于提高癌症免疫治疗的效果。
3.胸腺肽:胸腺是体内具有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器官。而胸腺肽是从胸腺中提取的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多肽,常见包括胸腺五肽、胸腺素α-1等。2023年ASCO大会上,公布一项“使用胸腺素α-1,治疗晚期实体瘤”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胸腺素α-1治疗后,晚期或难治性实体瘤患者的生存结果得以改善,患者的外周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显著增加,中位总生存期(OS)长达19.6个月(95%CI:6.6~27.2)。
4.人参皂苷:人参皂苷Rh2具有保护免疫系统的作用,可通过多种途径调节并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还可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NK细胞的杀伤活性、IL-2(白介素-2)的活性,从而发挥抗肿瘤的功效。
但小编也需要提醒癌友们,由于患者病情、营养状况、饮食结构、治疗方案等均有所差异,故不建议盲目补充“保健品”,建议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体情况,咨询专业医生及营养师后,制定适合患者的个性化营养方案。如果您想了解定制益生菌或饮食调理的更多内容,可联系医学部,咨询权威的营养专家。
05、心理支持
肿瘤患者往往会经历各种情绪波动,需要得到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压力。也可以增加自己的兴趣,寻求有益的帮助来舒缓心绪。
06、适量运动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促进康复。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进行相应的运动,如散步、瑜伽以及器械的辅助运动等。
07、症状管理
在康复的过程中,无论是肿瘤存在还是已经消失,难免会发生一些不适症状,比如疼痛、乏力、发热等,抑或还有其他疾病的伴随,对症状的出现要引起重视并积极对症治疗,使得机体能处于一种舒适的状态。
08、远离可能致癌的危险因素
1.避免辐射:辐射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它来源于太阳(紫外线、高能宇宙射线)、人造电磁波、医疗诊疗(包括X 线检查、CT扫描、核医学检查和放射疗法)等多种途径。
首先,尽量减少接触放射性物质和场所,避免靠近核电站、核设施等高辐射区域。
其次,在需要接触放射性物质的工作环境中,务必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手套、面具等,以减少辐射暴露。
最后,尽量避免进行不必要的CT等辐射类检查;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年老体弱者等谨慎进行 CT 等辐射类检查,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不过需明确的是,仅大剂量辐射会增加肿瘤风险,而正常医疗诊断与治疗中的辐射剂量不仅较低,且均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致癌风险极低,对患者的健康益处远大于潜在风险,因此不必因担心辐射而拒绝必要的医疗检查或治疗。
2.远离烟草:不吸烟,停止使用任何形式烟草产品,包括电子烟。同时,远离二手烟、三手烟环境。
3、限制酒精:从预防癌症的角度,最好不要喝酒,包括白酒、啤酒、红酒和黄酒等。饮用任何数量的酒精都会增加癌症风险,包括结直肠癌、乳腺癌、口腔癌、咽喉癌、肝癌、食管癌和胃癌等。但如果不得不饮酒,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推荐1天不超过2杯(30g),谨记“小酌即可”。
4.其他:加工肉类(如通过烟熏、腌制或盐腌保存的肉类以及添加了化学防腐剂的肉类)会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建议少吃、最好不要吃加工肉类。
《2025版推荐》划重点:2种疫苗可防癌症!另有多款治疗性疫苗为抗癌再添助力
除了上面提到的内容外,《2025版推荐》还明确指出了“目前可以预防癌症的两种疫苗”,一个是HPV疫苗,一个是乙肝疫苗。
01、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可预防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癌。
02、HPV疫苗
HPV疫苗可以降低 8种癌症风险:
1.子宫颈癌:几乎所有的子宫颈癌都是由HPV感染引起;
2.外阴癌:25%的外阴癌是由HPV感染引起;
3.阴道癌:77%的阴道癌是由HPV感染引起;
4.阴茎癌:53%的阴茎癌是由HPV 感染引起;
5.肛门癌:88%的肛门癌是由HPV感染引起,其中肛门鳞癌 100%是由 HPV 感染引起;
6.口腔癌:30%的口腔癌是由HPV感染引起;
7.口咽癌:2%的口咽癌是由HPV 感染引起;
8.喉癌:2%的喉癌是由HPV感染引起。
基于上述内容,专家建议所有人接种乙肝疫苗。此外,还建议9~45岁女性都接种HPV疫苗;在保证女性接种的前提下,推荐9~26岁男性接种HPV疫苗。
· 温馨提示 ·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款癌症预防性疫苗外,现在临床上提到的癌症疫苗,大多属于“癌症治疗性疫苗”,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癌细胞,目的是预防肿瘤术后的复发与转移、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适用于已确诊癌症的患者。其中,临床疗效及预防复发效果较突出的是树突状细胞疫苗、mRNA癌症疫苗、古巴肺癌疫、个性化新抗原疫苗等。中国患者可通过以下方式,寻求癌症治疗性疫苗的帮助:
1.树突状细胞(DC)疫苗:在日本、德国等,用于临床辅助治疗多种癌症,包括皮肤癌、肝癌、肺癌、肾癌、乳腺癌等,是癌症患者的新希望!
2.mRNA癌症疫苗:正在针对肺鳞癌、肝癌、结直肠癌、黑色素瘤、食道癌、三阴性乳腺癌、头颈部肿瘤等多款恶性实体瘤,开展临床研究。
3.古巴肺癌疫苗(CIMAvax-EGF):中国患者现无需出国,可通过医学部,向古巴医疗部门申请肺癌疫苗,以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小编寄语
自2018年起,上海市抗癌协会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会在每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编撰并发布《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旨在向大众普及科学的防癌抗癌知识,指导公众积极行动,降低自身癌症风险。
需明确的是,癌症具有高度狡猾性与突变性,其预防和治疗无法一步到位。早发现、规范治疗、定期监测是应对癌症的关键;而手术、放疗、化疗作为癌症治疗的基础手段,地位始终稳固。在此前提下,患者可根据自身状况,辅以免疫细胞疗法、癌症疫苗、饮食调理等方式,进一步预防癌症复发转移、提升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延长生存期。让我们践行“科学防癌,健康生活”,共同行动,远离癌症,守护健康。
如果您对目前的治疗方案不满意,想寻求前沿检测手段、新兴抗癌技术的帮助,可将治疗经历、病理报告等,提交至医学部,进行初步评估或申请国内外抗癌专家会诊。
参考资料
[1]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5版)[J]. 抗癌, 2025, 38(2):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