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CAR-T、TILs、CAR-NK三大细胞疗法迅速崛起,超50%难治性癌症患者获得完全缓解
从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再到近两年爆火的免疫治疗,临床上对于肿瘤的治疗方式在不断进步,从切除肿瘤、带瘤生存再到清除肿瘤,其实都希望能够“治愈”癌症。
在上海市一家三甲医院的血液科病房里,52岁的王女士注视着透明的细胞液缓缓流入自己的血管。经历多次化疗失败,宫颈癌已转移至膀胱的她,几乎放弃了生存希望。18个月后复查,她体内已无可见肿瘤,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王女士接受的正是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疗法,一种新兴的细胞免疫治疗技术。2025年,以CAR-T、TILs和CAR-NK为代表的细胞疗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给难治性癌症患者带来新生,改写着现代医学格局。
根据众多临床研究的最新数据显示,超过50%的难治性癌症患者在接受这些先进细胞疗法后获得完全缓解,其中部分患者甚至实现了长期无癌生存。曾经高达370万元的天价治疗,也因中国科学家的技术突破而走向“平民化”。
CAR-T疗法:从血液肿瘤到实体瘤的跨越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在血液肿瘤治疗中已取得显著成效。2025年5月发布的一项基于美国SEER-17数据库的大规模研究(2014-2021年间确诊的51584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显示,CAR-T疗法获批后(2018-2021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5年相对生存率从64%提升至66%,5年总生存率从54%升至55%。
更令人振奋的是,CAR-T疗在实体瘤领域也颇有成就。2025年7月7日,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Mustang Bio宣布其靶向IL13Ra2的CAR-T细胞疗法MB-101获得FDA孤儿药资格认定,用于治疗复发性弥漫性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及胶质母细胞瘤(GBM)。
在2024年希望之城医疗中心进行的临床试验中,两例接受MB-101治疗的“热肿瘤”(治疗前肿瘤内CD3+T细胞水平高)患者,分别获得7.5个月和66个月以上的完全缓解。57例1期患者中,“最热”肿瘤的3人队列出现这2例完全缓解。
难治性淋巴瘤:超50%难治性癌症患者获得完全缓解
淋巴瘤患者王先生(化名)的经历代表了CAR-T疗法的革命性突破。在经历了7种不同治疗方案失败后,他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癌症仍在进展。2025年初,他加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新型CAR-T临床试验。这项研究由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领导,临床结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
截图自《NEJM》官网
这种被称为huCART19-IL18的新一代“装甲”CAR-T,不仅在传统CD19靶向基础上增加了促炎细胞因子IL-18的分泌功能,其制备时间也从常规的9~14天缩短至仅3天。对于王先生这样病情进展迅速的患者,这7~11天的时间差可能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治疗后一个月复查时,PET-CT显示王先生体内的肿瘤大部分消失,三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像王先生这样的成功案例在该研究中占比超过50%——21例重度预治疗患者中,52%达到完全缓解,81%的患者肿瘤显著缩小;一些最早接受治疗的患者经历了两年或更长时间的持续缓解。
通过这项试验的活检和细胞因子数据,研究人员获得了大量关于CAR-T细胞治疗后复发患者的信息,这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CAR-T细胞治疗复发的科学原理。
如何寻求CAR-T细胞治疗>>
目前急招B细胞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T细胞白血病(T-AL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肝癌、肺癌、结直肠癌、间皮瘤、卵巢癌等癌种!
想要评估病情是否能够接受CAR-T疗法可将病理报告、治疗经历及出院小结等提交至医学部进行初步评估!
实体瘤CAR-T爆发年:各大癌种全面突围
2025年ASCO大会的聚光灯下,全球首款实体瘤CAR-T疗法CT041提交上市申请——晚期胃癌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延长,宣告实体瘤治疗迎来历史性破冰。曾困于血液肿瘤领域的CAR-T疗法,如今以震撼数据撕碎生存预期:原启生物GPC3 CAR-T让最高剂量组肝癌患者实现100%客观缓解,斯丹赛生物肠癌CAR-T疗法明显优于FDA批准的标准疗法的三线药物。这场跨越十年的技术长征,终在Claudin18.2、GPC3、CEA等靶点突破中迎来曙光。
1、胃癌:全球首款实体瘤CAR-T疗法上市申请
【核心靶点与药物】
科济药业Claudin18.2 CAR-T CT041(舒瑞基奥仑赛),2025年6月提交NDA,拟用于至少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胃/食管胃结合部腺癌(G/GEJA)。
【关键临床数据(基于156例患者II期研究)】
生存期显著延长:在所有随机人群中,CT041组中位总生存期(OS)7.92个月 vs 对照组5.49个月,总生存期延长44%;接受CT041的所有患者中位OS达9.17个月,较未接受者(3.98个月)提升130%。
疾病控制率突破:客观缓解率(ORR)22% vs 对照组4%,疾病控制率(DCR)63% vs 25%。
安全性可控:未报告严重毒性反应,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典型病例】
2019年确诊的转移性胃癌患者,四线联合全身化疗和免疫疗法治疗失败后入组CT041试验。2021年输注两次(250×10⁶细胞/次)后靶病灶完全缓解,持续8个月的总体部分缓解,腹水消失且无严重毒性。
【意义】
全球首款实体瘤CAR-T上市申请,填补PD-L1低表达/阴性患者治疗空白,获NMPA优先审评及突破性疗法认定。
2、肝癌:GPC3靶点CAR-T实现90%肿瘤控制
【核心靶点】
GPC3(肝细胞癌表达率74.8%,正常肝组织几乎不表达)。
【代表性疗法及数据】
C-CAR031:24例晚期肝癌患者,疾病控制率91.3%,客观缓解率(ORR)56.5%;最高剂量组ORR达75%,中位OS为11.14个月。
Ori-C101:10例患者中,最高剂量组(DL3)全部实现肿瘤显著缩小,1例完全缓解(CR)且9个月无复发。
CT011:里程碑病例:2例伴下腔静脉癌栓的晚期肝癌患者,经局部治疗联合CT011输注后,实现超8年无瘤生存,仅需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维持。
【机制优势】
GPC3靶点高特异性,联合局部治疗(微波消融/伽马刀)可突破免疫抑制微环境。
3、肺癌:CEA CAR-T攻克晚期 NSCLC,1年生存率突破71%
【核心药物】
精准生物 C-13-X(靶向癌胚抗原CEA)。
【临床数据(15例多线治疗失败患者I期研究)】
高效缓解:ORR 47%(7/15),DCR 87%(13/15),肺部靶病灶控制率93%。
生存突破:1年总生存率71.1%,CEA≥30%患者缓解更显著。
持久性:CAR-T细胞输注后13个月仍可检测,体内峰值浓度达50763/μg gDNA。
安全性:不良反应可控,无治疗相关死亡。
【意义】
首个验证CEA靶点在肺癌有效的CAR-T,为晚期NSCLC提供"去化疗"新选择。
4、肠癌:术后防复发与晚期治疗双突破
术后防复发(CEA CAR-T)
【临床设计】12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术后患者接受不同剂量CEA CAR-T输注。
【结果】高剂量组(6×10⁶/kg)中57.14%患者术后2年未复发,最长无复发生存达15个月。
晚期治疗(GCC19CART)
【核心靶点】GCC(80%结直肠癌阳性,转移灶高表达)。
【中美数据】
中国试验(35例):ORR 40%,高剂量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6.0个月。
美国试验(9例):高剂量组(2×10⁶/kg)ORR 80%,1例实现病理完全缓解(肿瘤完全消失)。
5、胰腺癌:CT041挑战"癌王",转移灶显著消退
【关键病例(发表于《血液学与肿瘤学杂志》)】
病例背景:2例转移性胰腺癌患者,既往化疗失败伴全身转移。
治疗结果:经CT041输注后,肿瘤病灶大幅缩小或完全消失,生存期显著延长。
机制创新:CT041通过靶向Claudin18.2激活免疫应答,克服胰腺癌纤维化微环境障碍
实自身免疫性疾病:CAR-T开辟全新战场
2025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在《Cell Research》发表的开创性研究,首次将靶向CD19的第4代CAR-T应用于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三名女性患者在接受1×10^6/Kg自体CAR-T细胞回输后,关节肿痛症状和炎症指标迅速改善。治疗后3个月,2名患者达到临床缓解,1名达到低疾病活动度所有患者停用了原来的免疫抑制剂,这在传统治疗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德国研究人员2025年2月报道的15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包括狼疮、硬皮病等)的研究结果同样令人振奋。其中8名狼疮患者均进入无药物缓解状态,其他患者虽仍有症状,但都不再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
这些突破性进展使CAR-T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被《Science》杂志评为2024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开启了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新篇章。
TILs疗法:实体瘤治疗的破冰者
2024年2月16日,Iovance Biotherapeutics公司宣布Lifileucel(LN-144)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 加速批准上市,用于治疗PD-1抗体治疗后进展的晚期黑色素瘤,商品名为Amtagvi。根据新闻稿可知,这也是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TIL疗法,更是首款获批的治疗实体瘤的T细胞疗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超11年完全缓解!TIL联合DC疗法将黑色素瘤客观缓解率提升至50%
TIL的过继转移已证明对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具有强大的疗效。载有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被认为能够最佳地激活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近期,一项发布于《J Immunother Cancer》杂志上的II期临床试验旨在探索TIL和DC的组合疗法联合疗法对23例≥12岁的局部晚期III/IV期(皮肤、黏膜或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疗效提升潜力。
截图自《J Immunother Cancer》官网
所有患者被分为两组:10例接受TIL单药治疗,8例接受TIL+DC联合治疗。结果显示联合疗法疗效更优:
客观缓解率(ORR):TIL单药组为30% (3/10),TIL+DC组达50% (4/8)。在18例可评估患者中,联合组ORR高出单药组20%。联合组中1例患者获得持续超137个月(约11.4年)的完全缓解(CR),另有3例获部分缓解(PR)(缓解持续2、7和8个月)。
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随访2.2年,全队列中位PFS为0.34年。TIL+DC组中位PFS(0.49年)较单药组(0.26年)延长近1倍。联合组2年PFS率为13%。
总生存期(OS):全队列中位OS为2.6年。单药组中位OS(4.1年)长于联合组(2.0年)。2年OS率:单药组58% vs 联合组50%。两组安全性均良好。
该研究表明,DC疫苗与TIL的联合应用增强了抗肿瘤应答(尤其体现在更高的ORR和延长的PFS上),并为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提供了一例持续超11年的完全缓解典范病例。
如何寻求TIL细胞治疗>>
目前有TILs免疫细胞临床试验正在招募中,急招黑色素瘤患者,除此之外,也招募非小细胞肺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实体瘤。
有意向的患者若想参加可整理出完整的病理报告、治疗经历、出院小结等再致电医学部,详细评估病情。
除了黑色素瘤外,TILs疗法在非小细胞肺癌、宫颈癌、胆管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头颈部、肉瘤、胆囊癌等恶性肿瘤中均显示出巨大潜力。已经发展的各项研究表明,TILs治疗将有待不断改进和发展,最终将成为人类抗癌的新武器。
CAR-NK疗法:"现货型"治疗的崛起
嵌合抗原受体自然杀伤(CAR-NK)细胞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免疫治疗手段,在淋巴瘤和实体瘤治疗领域均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
2025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血液学转化和创新大会上,我国研究学者分享了CAR-NK疗法在淋巴瘤治疗中的最新突破。
与CAR-T相比,CAR-NK具有独特优势:引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风险低;支持“现货”生产;引发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神经毒性反应较少;具有多重肿瘤识别机制。
首个基于脐血来源的CD19 CAR-NK细胞疗法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11名接受治疗的患者中,7名(4名淋巴瘤+3名CLL)获得完全缓解,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持续CR达13个月。
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I/II期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了CAR-NK的潜力。37名复发性或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接受靶向CD19的脐血来源CAR-NK治疗后,总体缓解率达48.6%,一年总生存率达68%。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体外和体内研究验证了CAR-NK细胞对实体瘤的活性,其中大多数临床前数据可用于胃癌、结直肠癌、肝癌、非小细胞肺癌、胶质母细胞瘤、乳腺癌、卵巢癌和胰腺癌。这些结果促成了首个用于实体瘤治疗的 CAR-NK 细胞临床试验的启动。
想寻求NK细胞疗法或CAR-NK细胞疗法及其他国内外治疗新技术帮助,且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可以先将病历提交至医学部进行初步评估。
小编有话说
细胞免疫疗法理论上可以对应任何阶段的癌症,比如:
肿瘤手术前体质较差,术后恢复慢,且害怕隐匿性癌细胞没有被彻底根除的患者。
放疗、化疗后,免疫力低下,副作用反应明显(如食欲减退、恶心、脱发、皮肤炎症等),期望增加化放化疗效果的患者。
由于害怕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希望利用各种治疗手段实现治疗效果的患者。
肿瘤晚期癌细胞已经全身扩散,但常规治疗方法已无能为力,期望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的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细胞免疫疗法对于晚期癌症患者肿瘤的缩小效果不明显,针对晚期癌症的患者在保持生活品质的同时有延长寿命的效果;作为术后的辅助治疗法可以抑制复发,治疗效果可维持较长时间;与化疗、靶向药、PD1抑制剂等其它疗法联合治疗,效果会更佳。主要适用于实体肿瘤:头颈部肿瘤、食道癌、肺癌、胃癌、乳腺癌、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卵巢癌、子宫癌、肾癌、前列腺癌、恶性黑色素瘤、肉瘤、部分恶性淋巴瘤。
参考文献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513-0#code-availability
2.https://ir.arcellx.com/news/news-details/2024/Arcellx-to-Present-Clinical-Data-for-Its-Phase-1-and-iMMagine-1-Studies-in-Patients-with-Relapsed-or-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at-the-66th-ASH-Annual-Meeting-and-Exposition-and-Announces-Progress-in-iMMagine-3-Study/default.aspx
3.https://www.biospace.com/article/releases/innovative-cellular-therapeutics-ict-to-present-at-the-american-society-of-gene-and-cell-therapy-asgct-25th-annual-meeting/?s=62
4.https://jitc.bmj.com/content/9/2/e001162?rss=1#F1
5.https://meetings.asco.org/meetings/2022-asco-annual-meeting/288/program-guide/scheduled-sessions
6.https://www.onclive.com/view/gc012f-remains-safe-generates-durable-responses-in-relapsed-refractory-myeloma
7.https://www.onclive.com/view/efficacy-of-cldn6-directed-car-t-therapy-is-maintained-with-automated-manufacturing-in-solid-tumors
8.https://www.asco.org/abstracts-presentations/ABSTRACT492772
9.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5)00860-8/abstract
10.https://ascopubs.org/doi/10.1200/JCO.2025.43.16_suppl.3541
11.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408771
12.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021033/
1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4-01068-2
14.https://www.raredisease.cn/Orphan/Info/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