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癌疫苗联合靶向药治疗晚期肺癌两个周期肿瘤缩小69%,帮患者重回正常生活
“每一次咳嗽都像刀割,夜里被骨痛惊醒时,我总在想:是不是熬不过这个冬天了?”46岁的W女士(化名)至今记得2022年初那段暗无天日的时光。幸运的是,W女士选择接受了全新的疫苗联合靶向治疗后,肿瘤快速消退,一年后,W女士不仅能自己买菜做饭,还能陪刚上幼儿园的孙子在小区里散步,重新回到了正常生活。这场“定制疫苗+靶向”的双重出击,把她从生命的边缘拉了回来。
治疗2周期肿瘤缩小69%!新型抗癌疫苗联合靶向药让晚期肺癌重回正常生活
2021年10月,W女士开始莫名咯血,后背和肋骨的疼痛像“小锤子”似的日夜敲打。起初她以为是劳累,直到2022年1月,CT显示左肺有个3.2cm×2.4cm的肿块,PET-CT更是给了她致命一击:不仅肺部有肿瘤,C4椎体、右侧第8肋骨、左髂骨、淋巴结都已经布满了转移灶...“IVb期,晚期了。”医生的话像冰锥扎进心里。W女士看着报告单上密密麻麻的“转移”字样,眼泪止不住地流。
为了尽快找打治疗方案,W女士进行了基因检测,显示EGFR19外显子缺失,适合用奥希替尼,但由于转移灶太多,靶向药并不一定能逆转病情。家人带着她跑遍医院,得到的答案大多是“试试靶向药,尽量延长时间”。
就在W女士绝望的等待生命进入倒计时,医生提出了一个新方案:“试试TSA-DC-CTL免疫疗法联合奥希替尼吧?用你的肿瘤抗原‘特训’免疫细胞,再配合靶向药,或许有希望。”
TSA-DC-CTL疗法是从血液里找到癌细胞特有的“身份标签”(肿瘤特异性抗原肽TSA),把这些“标签”给免疫系统的“侦察兵”(树突状细胞DC)“特训”,再让DC激活“杀手部队”(CTL细胞),回输体内后精准追杀癌细胞。“就像给免疫系统装了‘肿瘤导航’,只杀癌细胞,不伤好细胞。医生的比喻让她燃起一丝希望。
2022年2月22日,W女士开始口服奥希替尼,3天后第一次输注“特训”好的定制化DC疫苗。输液时她紧张得手心冒汗,生怕有副作用,可除了注射部位有点酸胀,没什么不适。两周后,她又接受了CTL细胞输注——这些是用她自己的细胞培养出的“抗癌战士”,每一个都带着识别癌细胞的“任务”。
治疗第一个月,W女士就感觉到了变化:夜里被骨痛疼醒的次数少了;45天时复查,一个数据让全家欢呼:循环肿瘤细胞(CTC)从治疗前的18个降到了1个!“血液里的癌细胞快没了!”医生笑着说。
更惊喜的还在后面。第105天的CT显示,左肺的肿瘤从3.2cm×2.4cm缩小到1.6cm×0.9cm,足足小了一半多!PET-CT里那些让她恐惧的转移灶,代谢活性几乎降到正常,骨头上的浓聚灶消失了,淋巴结也不再肿大。“肋骨不疼了!后背也不酸了!”W女士激动地给医生展示自己能弯腰系鞋带了——这在治疗前,是她想都不敢想的动作。
两个治疗周期结束后,W女士的肺部肿瘤进一步缩小到1.0cm×0.9cm,体积缩小69%,身体状态评分(KPS)从60分涨到80分。她不仅能自己做饭、打扫卫生,周末还能陪孙子去公园玩滑梯,看着孙子追着蝴蝶跑,她笑着笑着就红了眼眶:“我真的没想到,还能有这么一天。”
免疫激活的秘密:身体里的"抗癌部队"被唤醒了
治疗成功的关键,藏在W女士的免疫指标里。治疗前,她的总淋巴细胞百分比只有13.3%(正常范围23.7%-37.1%),意味着免疫系统“兵力不足”;治疗后,这个数字飙升到33%,免疫系统“满血复活”。显微镜下,她的树突状细胞变得成熟活跃,T细胞聚集形成“战斗群”,正在全力追杀癌细胞——这些都是免疫疗法激活身体抗癌能力的证明。
“靶向药奥希替尼像‘精准导弹’抑制肿瘤生长,TSA-DC-CTL像‘地面部队’清除漏网之鱼,二者联手才能打得这么彻底。”医生解释道。更重要的是,整个治疗过程中,W女士没有出现严重副作用,血象稳定,生活质量几乎恢复到生病前。想寻求抗癌疫苗等新型抗癌疗法帮助的患者,可将治疗经历、近期病理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提交至医学部,进行初步评估或申请国内外抗癌专家会诊。
给EGFR突变患者的启示:联合治疗或成耐药破局关键
这例成功案例并非偶然。TSA-DC-CTL疗法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能精准清除对靶向药耐药的癌细胞,而奥希替尼则持续抑制敏感细胞,二者协同作用,既解决了靶向药的“漏网之鱼”问题,又避免了传统免疫治疗的“火力不足”。
对于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尤其是靶向药疗效不佳或出现转移的患者,这种“精准免疫+靶向”的联合策略提供了新方向:
●提前通过基因检测和抗原分析,确定专属肿瘤靶点;
●在靶向治疗基础上联合个性化免疫细胞疗法,延缓耐药、增强疗效;
●定期监测免疫功能和CTC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从“无药可用”到“肿瘤大幅缩小”,这例患者的经历证明,即使是晚期EGFR突变肺癌,通过精准联合治疗也能实现长期控制。随着更多研究推进,TSA-DC-CTL联合靶向药的方案有望惠及更多患者,让“带瘤生存”甚至“临床治愈”成为可能。抗癌路上,每一次治疗创新都是生的希望——别放弃,新的方案或许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