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的放射治疗也不断升级换代,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最大限度杀灭肿瘤的同时不伤害正常组织细胞的理想放疗技术逐渐登上舞台。
肺癌精准放疗 2020-10-21
国家癌症中心201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所有恶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为30.9%,而在美国,这一数字为66%。
癌症 2020-10-21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结果,乳腺癌是中国发病率第5的癌症,2018年新发患者数量共约30.4万,死亡患者数约为7万。
乳腺癌临床试验 2020-10-21
粪菌移植,听起来有点“重口味”,其实这是针对肠道疾病的一种新兴治疗技术,通过粪菌移植,可以重建患者的肠道菌群,有效纠正肠道菌群紊乱。
在《罕见靶点》这一栏目中,小汇将带大家梳理这些癌症“罕见靶点”,并为大家科普针对这些罕见靶点的“特效药”。
癌症 2020-10-20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眼部恶性肿瘤,每15000个新生儿中会有1个罹患视网膜母细胞瘤,平均发病年龄在2岁左右。
头颈癌 2020-10-20
与传统的X射线放疗相比,质子的独特性质在杀死癌细胞方面提供了类似的功效,同时减少了对心脏,健康肺,食道和骨髓的辐射剂量。
肺癌精准放疗 2020-10-20
2020年10月15日,FDA批准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Keytruda)新适应症,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经典霍奇金淋巴瘤成年患者。
淋巴瘤 2020-10-20
年轻患者,或者准确来说,青年与中年的患者,是所有结直肠癌患者当中一个不断扩大的子集。
结直肠癌治疗 2020-10-20
今天小编就整理了近期国内外关于胃癌的新型靶向药,以供各位癌友们参考,也希望给各位带来更多生存的希望!
胃癌靶向治疗 2020-10-20
近期,约翰·霍普金斯·金梅尔癌症中心的权威质子中心医学主任,医学博士Christina Tsien在其官方平台上表示,质子疗法能够提供针对脑瘤和脊髓肿瘤的靶向治疗!
脑瘤 2020-10-20
近期美国癌症研究院的一篇文章指出,对于患有晚期癌症的患者,质子束放射疗法的放射疗法可能更安全,并且与传统放射疗法一样有效。
肿瘤精准放疗 2020-10-19
作为发病率与死亡率都排在全球首位的癌种,近两年,肺癌新药的进展和获批都呈现井喷状态,仅上半年,两大重磅抗癌新药LOXO-292和卡马替尼接连提前获批上市。
肺癌临床试验 2020-10-19
科技的进步,拉罗替尼 Vitrakvi(larotrectinib)等新药物的研发成功是抗癌史上的一次飞跃,我们期待中国也能自主研发这类抗癌特药,将会惠及到更多的中国老百姓。
肿瘤临床试验 2020-10-19
一项大型研究显示,梭杆菌存在于三分之一的肠癌患者中,并且这些细菌最常出现在结肠右侧癌症中,梭杆菌阳性的右半结肠患者预后通常更差。
肿瘤营养 2020-10-19
在今年召开的ASCO大会上,CAR-T细胞疗法在国际血液淋巴肿瘤领域乃至整个肿瘤领域可谓是备受关注。值得一提的是,ASCO大会上有两款“中国造”的CAR-T细胞疗法格外亮眼,闪耀国际舞台!
肿瘤细胞治疗 2020-10-19
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是美国的一个致力于消除癌症的全国性的自愿健康组织,提供全球范围内有关降低癌症风险的最新方法及应对癌症诊断的方法。
癌症 2020-10-19
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涉及一种侵袭性肿瘤,其有效的治疗选择受到限制。
乳腺癌靶向治疗 2020-10-16
对现有3个正在进行的1/2期恩曲替尼临床试验的综合分析,有ROS1基因融合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接受恩曲替尼治疗后具有临床活性。
肺癌靶向治疗 2020-10-16
在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II期临床试验中,针对BRAF V600E突变,BRAF抑制剂达拉非尼和MEK抑制剂曲美替尼联合使用可使胆管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51%。
胆管癌 2020-10-16
射波刀的学名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系统”,但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刀”,也不需要医生手持操作。
质子治疗本质上还是放疗的一种,是利用氢原子核(质子)在特定深度释放能量的物理特性,实现对肿瘤的“定点爆破”;与传统放疗使用的X射线(光子)不同,质子束进入人体后能量释放缓慢上升,在到达肿瘤靶区时(即 “布拉格峰”位置)突然释放最大剂量,随后能量骤降至近乎零。
怀孕时确诊晚期肠癌肝转移的N女士,在接受手术,放化疗等各种方案苦苦支撑五年后病情疯狂进展命悬一线,幸运的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发的一项新型免疫疗法为她带来了新的生存希望!
近年来,NK细胞疗法在实体瘤方面如胆道癌、肺癌、胃癌、肝癌、肠癌等领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近期内最火的癌症疗法,当属于免疫疗法中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
癌症复发和转移到底哪个更可怕?患者又该如何主动预防?这篇文章将为您逐一解答。